股票认购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发行的一种证券,在当时的股份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证券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而发行的,它的发行帮助了众多国有企业实现了股份制转化,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股票认购证的特征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认购公司给予的股份,并在股份制改革后与认购证交换为相应的股票。在中国证券市场稳步发展的今天,股票认购证已经不再发行,但它曾经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股票认购证是哪一年发行的(股票认购证)

第一个大赚的时代是认购证,为什么赚翻了?

一是因为懂的人少,当时改革刚开放,什么是股票,大家都不知道。

二是不流通变成流通

三是供需严重不平衡

第二个大赚的时代是中小板开板直到创业板、科创板。

赚大发的主要是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基金,尤其是那些闭着眼睛,就挑能上市的,也不用太看基本面的基金,比如九鼎。这个和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没啥关系,因为买股权投资基金要100万起步,倒是那些董监高有股权上市后都身价过亿了。

第三个大赚的时代,就是眼下的北交所。

和第一个认购证时代非常类似。

一是感兴趣的人少。主要还是开户有门槛。

二是有明显的估值差,甚至都不用和创业板比较,用格雷厄姆的最严苛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去选,你就选10倍市盈率以内的,你都能选出一大把。

三是流动性改善带来的估值溢价。这就好比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和二级市场上市,一样的东西,就是因为没上市,给的PE就是不一样。

往大里说,中国经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要大干快上,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产业,提升的空间有很大。

对比2019年美国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到了GDP的80%,合计17.2万亿美元。他的构成,值得我们投资选择参考:

  1. 房地产业,创造GDP约2.67万亿美元,占比约12.5%;
  2. 批发和零售业,创造GDP约2.53万亿美元,占比约11.8%;
  3. 金融服务业,创造GDP约1.6万亿美元,占比约7.5%;
  4. 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创造GDP约1.5万亿美元,占比约7%;
  5. 医疗卫生业,创造GDP约1.46万亿美元,占比约6.8%;
  6. 信息服务业,创造GDP约1.2万亿美元,占比约6%;
  7. 行政管理和废物处理,创造GDP约6400亿美元,占比约3%;
  8. 住宿和餐饮业,创造GDP约6200亿美元,占比约3%;
  9. 电视通信,创造GDP约5150亿美元,占比约2.4%
  10. 保险业,创造GDP约4300亿美元,占比约2%;
  11. 居民服务业(安装、修理等),创造GDP约4000亿美元,占比约1.8%;
  12. 法律服务,创造GDP约2800亿美元,占比约1.3%;
  13. 教育,创造GDP约2500亿美元,占比约1.16%;
  14. 出版业,创造GDP约2400亿美元,占比约1.1%
  15. 文化、体育、娱乐业,创造GDP约2000亿美元,占比约0.8%;

很明显,现在,我国的房地产没法再 *** 了,剩下的比较大的行业权重中,金融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医疗卫生业,信息服务都大有可为。

如果房地产不能 *** ,那么就无法使用降息等漫灌手段,而是要精准滴灌。滴灌到需要资金扶持的高精特尖行业上。

就拿医疗检测中的大便早筛肠癌来说吧。这些医药项目是需要风投的,那么,早几年没北交所,这些亏损的公司只能去上香港,比如诺辉健康。虽然亏损,但是市值过百亿,还在港股通中。

而如果北交所开了,那么,原来在新三板基础层挂牌的为正生物就可以进一步获得风投。

从而将在社区的筛查业务进一步扩大。

而他的业绩,半年已经2700万,超过了去年的全年,假设全年5000万,市值5个亿,不过10倍市盈率。这个体量也一点不输给那些在创业板上市的医药股的。

那么,他明年进入创新层,后面的道路,不出意外,就是去北交所。即使业绩一点也不增长,那么按照30倍的市盈率,投资收益是2年2倍!

这样,通过精准滴灌,吸引资金到这些行业,有退出渠道,有投资价值,北交所就完成了历史重大使命,真正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请注意,是北交所,是交易所的地位,不是之前的新三板了,新三板那只是挂牌,没有融资、没有流通,而金融的核心是流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