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与香港竟然没多大区别

杭州与香港竟然没多大区别

  • 2024-10-25 17:45:13

杭州与香港竟然没多大区别

杭州与香港竟然没多大区别

香港的林小姐到杭州出差,逗留了4天,回港后,她大发感慨,都说杭州是人间天堂,山水秀丽,没有想到,与香港没多大区别。

初听,这好像是在表扬、赞美杭州,实则,林小姐是对杭州大失所望。

林小姐对杭州的不满意,并不是因为杭州不美,而是杭州城的建筑和城市风格,与其他城市确实没有多大差异。

一个人远行去游历,最希望看到的风景是新奇的、不熟悉的。

试想,来到遥远的地方,眼前仍然是熟悉的风景,当然会感到索然无味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杭州的发展速度很快,城市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

可走在街头,崭新的城市已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千年古都、江南名城了……目前,城市风格的趋同化已经越来越严重。

假如,让一个人突然置身于这些城市的繁华街区,他是否能分辨出这是哪座城市?城市急于求新的另一恶果是造成千城一面。

许多地方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被城市建设者弃之如敝屣,而代之以雷同的草坪、广场,雕塑。

恶俗与空虚齐飞,江南共江北一色。

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是对城市的最大戕害。

城市的出路在于时时不忘差异度和维护个性,在城市文化、市民习俗、消费取向、产业聚集等方面创造独特的城市品牌。

“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已到了一种空前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城市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其竞争焦点表现在各个方面,但许多后崛起的城市盲目照搬发达城市的模样,大有克隆城市的劲头,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城市不懂得城市运营规律,只学皮毛,模仿外表,结果是不仅步了别人后尘,还丢失了本土文化。

难怪许多外国观光者走遍许多地区后,没有记住城市名子,因为大都太相像了。

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繁华街道上,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同样的错觉:不知此时身在何处。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高层建筑、道路似乎都是“孪生姐妹”,没有各自的城市个性,区别不过是看谁的大饼摊得更大一些罢了。

国内城市中,处处设置栅栏的街道、徒劳攀登的过街天桥、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刺眼眩目的玻璃幕墙、凶神恶煞的石狮子以及劣质城市雕塑,不一而足,让人眼乱闹心。

“克隆”使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失去了文化个性,文化的趋同性渐渐尘封了文化的多样性。

我国在竭力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同时,我们的城市却深陷计划经济时代的泥潭——全国一个样。

个性缺失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最大弊端,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只有突出了个性和特色,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城市才会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城市建设中当然需要借鉴先进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盲目模仿,依葫芦画瓢。

简单模仿只能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僵化,无异于走进城市建设的“死胡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已是人类的共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令世界各国所向往的,而56个民族又各有特色,这是十分宝贵的。

首先建设城市应在自己本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去挖掘和创新,保留其独有的特色,发展经济也要量力而行,结合自己的优势去发挥。

其实谈到城市的克隆与模仿,这本身是一种滞后的观念,事实上各城市的历史渊源不同,政府经济基础不同,是不能一味去效仿的。

比如,上海的发展之快令人眩晕,这是由于上海的政治资源、国际人缘和特殊的地位所决定的,其诸多优势来源于深刻的历史背景,别的城市能看到的,却是不可能学到的。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就被划为经济特区,享受到了许多城市难以获得的项目、资金和财政税收投资政策,聪明的上海人也从未错过任何一次发展自己的机遇,埔东的开发更是让上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到上海投资的国内外大企业越来越多,企业总部和地区数量不断增多,上海“经济首都”的地位已经形成。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上海也有自身的“城市病”,比如,商务成本高,软件发展跟不上硬件,外来企业多而本土品牌少,传媒也不及北京、广州等,显然对不住这座光环四射的魅力城市。

再比如天津,前几年都说天津发展慢了,但天津人没有去模仿别人,而是默默地在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了10年的时间打基础,厚积薄发。

仿佛一夜间成为一艘势不可挡空前发展的巨轮。

所以,城市外表不必克隆。

“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

当我们的城市决策者们在为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而自鸣得意之时,有见地的专家学者们则对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特色危机”问题表现出极度的忧心。

目睹城市中不可多得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被粗暴地蚕食、侵占、摧毁,而代之以一座座拔地而起、着装一致的高楼大厦时,他们扼腕叹息,并大声疾呼:必须尽早刹住这股破坏性建设之风,还我们的城市以特色,使“千城一面”的现象早日消失,否则将遗患深远。

的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知从何时起,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们眼前变得“摩登”起来:一样的马赛克、一样的玻璃幕墙、一样的立交桥、一样的大广场、一样的流行包装……漫步于这些如同“克隆”出来的城市中,“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早已成为一种久违的感觉。

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指出,个性缺失是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最大弊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只有突出了个性和特色,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才会生机勃勃、丰富多彩。

画家齐白石也曾对自己的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城市建设莫不如此。

先进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这决不等于一味地简单模仿,否则只能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无异于走进城市建设的死胡同。

个性缺失 何谈魅力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这么多缺少个性和特色的城市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教授总结出三方面原因。

一是城市之间盲目攀比。

首先是比“个高”,高层建筑成风。

你建40层,我建50层、80层,甚至攀建世界第一高楼。

有的中小城市也要建几十层的高楼。

其实,以高楼来表现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进步,是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人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再就是比“体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有些城市提出“做大做强”,于是就在扩大规模上做文章,以为规模上去了,效益就上去了。

朱铁臻说,世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做大做强”应在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上下功夫。

二是忽略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

我国许多城市很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但也有一些城市只重视物质环境改善,而忽视文化内涵,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外表看起来高楼拔地而起,实际上缺少文化底蕴,造成“千城一面”,毫无特色和文化品位可言。

现代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是城市全面发展的推动力。

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这个常用指标外,还提倡用HDR这一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

它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也就是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

由此可见,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以新为好、以洋为美。

现在一谈城市建设的成绩,就是所谓“面目一新”,不加区别地以为“新”就是好。

这其实是“政绩”和“形象”的心理在作怪,以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邀功,达到某种目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的一些历史街区和古建筑,难免会出现退化,看起来很旧、很土,可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在不断上升,有的很可能是无价之宝,拆掉了、毁掉了,就再也无法恢复。

现在有的城市一方面无情地毁掉古的、真的、有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却又加大投资搞仿古的、假的、没有文化底蕴的“古董”。

朱铁臻呼吁,应在全社会树立一种观念:开发是政绩,保护也是政绩。

把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把一座历史性建筑保护好,功德无量,造福千秋。

朱铁臻认为,当今城市盲目崇洋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有些城市不顾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古老城区和居民特色浓郁的地段,摆上几幢极度不协调的所谓欧式建筑,不仅没有为城市添彩,反而破坏了原有的特色和整体协调。

对于外来文化、西方建筑,我们不应一概加以拒绝,但要有条件地吸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结合民族文化,不断加以创新发展,而不能简单地模仿抄袭,处处以西式建筑为榜样,看不起自己的“老脸”。

挖掘特色 留住精彩一座城市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体,其魅力在于特色,没有特色的城市也就不可能有品牌效应。

印象之中,昔日许多城市的建筑都有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的地域特色,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格与韵味,也饱含着一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魅力。

那么,在保持城市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如何从城市特色经营出发,把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资源进行集聚、整合和利用,以独特的魅力在全球城市竞争的舞台上一领风骚,已成为摆在城市决策者案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专家认为,城市特色是历史的构成、生活的反映、文化的积淀、民族的凝结,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别。

不加区别地抄袭和模仿决然不能形成城市的特色,恰恰相反,它只能使之丧失。

因此,我们必须熟知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发掘、分析城市各个方面的特点,以此作为构思城市在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基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特色的体现,不仅需要政府的决策,还需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园艺师和艺术家的智慧,以及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

首先要制订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门大学问,讲究的是务实和保持个性。

务实,意味着城市应当考虑客观条件和现实发展的需要,“因风吹火,照纹劈柴”。

保持个性,就是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如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千城一面”的出现,正是因为一些城市在建筑方面贪大求新、盲目克隆、照搬照抄,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是保持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

城市的内在支撑点在于其特殊的环境,离开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则无从谈起。

而保护含有特殊文化遗产的古迹,无形中就留住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

浙江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古而不衰”,在于遵循了一种新的保护理念——保护就是发展,保护才能发展。

这一理念把绍兴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水乡风貌编织起来,小桥流水,江南人家,让千年古城个性张扬,魅力尽显。

城市特色既然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因而了解一个城市已有的真正特色,并不断去丰富、创造这一特色,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往大处讲,这是一个城市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小处说,这对于保留一座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冷静、谨慎,更要留有余地,为子孙后代守住历史的家园,留住生命的色彩。

城市风格九大雷同(网友观点)一、功能区划分:最流行也最简便的方法是按照使用功能重新分割城市,在市中心造一个商业区和步行街,还有金融街、行政办公区、住宅区、旅游风景区,以及什么文化长廊等等。

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深厚而丰富的风貌,全都变得生硬、单调和乏味。

二、广场: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

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

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

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三、罗马柱: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

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

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

四、高楼大厦:最雷同莫过于这些大家伙了。

细长的、圆柱式的、尖的、金的、纯玻璃的、带旋转餐厅的,而且愈高愈威风,看上去全是“国际大都市”了。

五、住宅楼:全国许多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尖顶小房,全都一样,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六、烟花灯:一种仿照烟花的装饰灯,从江南到塞北,无一座城市没有,到处闪烁不停。

七、水泥树: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

北方城市还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

八、白瓷砖:全国各地尤其是小城镇的房屋差不多全用瓷砖把外墙贴满,而且多为白色,有人戏称做“厕所砖”。

九、明清一条街:现在每个城市差不多都有一条明清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

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