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什么意思
去库存化分成两类,即狭义库存和广义库存。
狭义去库存化仅指降低产品库存水平,譬如企业降低原材料库存,这一点可能较快实现。
广义去库存化,即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不会很快结束,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使得消化过剩产能要比狭义的去库存化更长期、更痛苦。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什么是“去杠杆化”?--金融危机下的现象。
简单来说,“杠杆化”,以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特别是投资银行,杠杆化的程度一般都很高。
中文名去杠杆化外文名(De-leveraging)指借债进行投资运营后果导致的通货紧缩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
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
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的下跌。
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
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
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在经济繁荣时期,金融市场充满了大量复杂的、杠杆倍数高的投资工具。
如果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加入“去杠杆化”的行列,这些投资工具就会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场也面临着萎缩,相关行业受创,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大幅缩减,将会导致经济衰退。
三、金融里面去杠杆化泛指什么?
什么是去“去杠杆化”?--金融危机下的现象“去杠杆化”(Deleveraging)如今正成为全球基金经理和经济学者口中的热门词汇。
从南至北,从华尔街到香港中环,从美联储主席到一线的对冲基金操盘者,嘴里念叨的都是这个词、以及隐藏在它背后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市场。
而在其中一些人眼中,“去杠杆化”已经是未来一个时代的主题词,它是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是对过去三十年世界金融发展路径的“修正”。
这股浩浩荡荡席卷全球的“去杠杆化”风潮,究竟会给世界经济和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呢?在全球化背景下,内地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呢?本期基金周刊予以关注。
何谓“去杠杆化”综合各方的说法,“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
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单个公司或机构“去杠杆化”并不会对市场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
但是如果整个市场都进入这个进程,大部分机构和投资者都被迫或主动的把过去采用杠杆方法“借”的钱吐出来,那这个影响显然不一般。
一些机构认为,如果这股风潮蔓延,那么原先支持金融市场的大量复杂的组合、杠杆放大的投资工具会被解散。
衍生品市场萎缩、相关行业受创,市场流动性因此大幅缩减,并导致经济遭遇衰退。
甚至有机构投资者认为,美国(即将)进入大规模去杠杆化的过程,这种影响将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导致美国陷入衰退,整个经济调整期或许将需要十年。
四、加杠杆和去杠杆的意思
所谓加杠杆,就是给用户融入一笔资金,扩大用户资金量,收益和风险也同比扩大,去杠杆就是提高用户交易保证金,降低用户的杠杆,收益和风险同比减小。
在投资中,所谓的杠杆作用,就是指在资本结构中,利用一部分固定利率的资金,如公司债,优先股等,来提高普通股的投资报酬率。
支付公司债利率或付于优先股的股利是事先约定的,如果企业经营所获利润,高于此项固定利率,则支付公司债利息或优先股股利以后,所以归普通股股东享有的利润便大为增加。
五、去杠杆化指什么意思?
去杠杆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
“杠杆”指“使用较少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这种模式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不少企业和机构所采用,但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高杠杆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
对于杠杆使用过度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它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资产价格一旦下跌瞎凳,亏损则会非常巨大,超过资本,从而迅速导致破产倒闭。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通过抛售资产等方式降低负债,逐渐把借债还上。
这个过程造成了大多数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棚耐、房地产的下跌。
扩展资料:金融去杠杆化的原因:金融行业本质上是一个高杠杆行业,无论是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都具有比普通工商企业更高的财务杠杆比率,即高资产负债率。
这是由金融企业经营产品的特性决定的,金融行业经营的产品是货币,天然具有高风险特征。
据统计,普通工商企业的杠杆化比率平均为2倍左右,而次贷危机发生的2007年,美国存款货币银行平均杠杆比率为10倍,投资银行更高达30倍。
运用高杠杆比率在税链神春前盈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更高的提高金融企业的股权回报。
然而高杠杆比率同样意味着经营上的高风险,高杠杆对风险的估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金融机构低估了风险,导致拨备不足,很容易使单一业务的风险在20倍、甚至30倍的杠杆作用下,放大至整个集团,甚至传给整个市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去杠杆化
六、如何积极稳妥去杠杆
如何积极稳妥去杠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去杠杆。
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去杆杠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认真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杠杆率快速提高,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最高,是美英的两倍多总体来看,对于目前我国的杠杆率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并明确三个特点。
一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快速提高。
以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公布的信贷与GDP的比例作为杠杆率的衡量指标,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为255.6%,其中,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1%,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6.2%,家庭部门杠杆率为43.2%。
2008年至2016年三季度末这段时间,四个杠杆率指标增幅都在70%以上,家庭部门的杠杆率增幅甚至超过140%。
二是从国际范围看,我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整体不算高,但企业部门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最高。
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高于新兴市场国家。
政府部门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最低水平,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50%。
家庭部门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较低水平,仅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
受基数较高并且增长速度较快等因素影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全球范围内最高,比BIS统计报告的国家和地区企业部门杠杆率平均水平高出75%,是美国、英国的两倍多。
根据中国社科院所做的测算,国有企业债务在企业部门债务中的占比约为65%,国有企业负债率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三是加杠杆的资金来源中,虽然仍然是以银行为主,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规模和占比正在快速提高。
根据BIS的统计,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加杠杆的过程中,约有四分之一的资金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
而在2007年之前,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比例尚不足十分之一。
近几年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的情况也可佐证这一点。
2008年-2016年,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均值约为7万亿元,是2001-2007年的7倍多。
由于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规模快速增加,导致其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从2001-2007年的2.7%升至2008-2016年的4.7%。
同业资产增速快于银行业总资产增速,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从银行融入资金再给企业贷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为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出于规避监管等目的,借道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两高一剩、房地产行业贷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杠杆率的过快上升增加了经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风险蔓延进而引发危机我国的杠杆率快速增长并且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的促成因素较多。
从宏观经济方面看,主要包括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因素。
国际上,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应对危机,各国普遍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流动性较为充裕,我国的投资坏境较好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入,为加杆杠提供了充裕的资金。
而国内也针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货币政策也相对宽松,不仅降准降息而且货币超发问题相对突出。
2008-2016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增长率比GDP增长率高7.5个百分点,而2001-2007年只有5.8个百分点,增长了1.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GDP年均增长率从2001-2007年的10.8%降至2008-2016年的8.4%,下降了2.4个百分点。
货币超发的同时经济增速却在下降,推动了杠杆率提升。
从金融方面看,我国融资方式中以债务融资为主,也会导致杠杆率提升。
长期以来,国内高储蓄率为投资导向的经济模式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也推动了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主业的银行业规模壮大,让其有足够的规模和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信贷资金。
2016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232万亿元,是信托、保险、证券、期货、基金、融资租赁业总资产之和的5倍多,是当年GDP总量的3倍多。
这些都为债务融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供给。
而从资金需求看,我国企业税负较重且税收征缴中债务利息具有税盾效应,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增大了其主动负债的动机,以及企业破产清算成本较高等,均导致企业部门也有较强的债务融资偏好。
据中国金融论坛课题组的研究,国内预算软约束问题突出的国有企业,其杠杆率较同类企业明显更高。
杠杆率增长速度较快,企业部门杠杆率高,都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就国外的情况看,几乎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之前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杠杆率快速提高的情况,杠杆率的过快上升增加了经济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风险蔓延进而引发危机。
这方面,2016年我国居民部门房地产贷款飞速增长需要高度关注。
据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6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全年新增5.7万亿元,约占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45%,比2015年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86%。
家庭的资产配置中,对于房产配置的比例过高,而金融资产占比较低,不仅微观层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也加剧了宏观层面的房地产资产泡沫。
企业部门杠杆率高加剧了企业的债务负担,特别是在近几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过重的债务负担不仅企业难以承受,也易于导致再融资的成本更高。
金融加速器理论表明,银行监督企业的交易成本与融资溢价正相关,而融资溢价与杠杆率正相关,即杠杆率越高,银行贷款所要求的利率越高,以抵消企业可能的违约损失。
企业越来越高的融资成本与逐步下降的盈利能力同期出现,势必埋下更多的风险隐患。
去杆杠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好货币供给量,同时采取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措施,积极稳妥推进对于杠杆率快速提高,以及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积极稳妥去杠杆。
具体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去杆杠的思路和重点。
杠杆本身并不是坏事,而杠杆率快速提高,杠杆率较高易于引发风险,需要密切关注。
也正是如此,去杠杆并不是不加区分的把杠杆都去掉,而是要重点控制杠杆率的过快上升,降低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部门的高杠杆率。
也就是说,去杠杆要同时兼顾杠杆率过快上涨和企业部门高杠杆率。
对于政府部门,目前中央政府杠杆率低,而地方政府杠杆率高,要合理调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杠杆率。
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有缩小的预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杠杆率问题也要予以关注。
家庭部门杠杆率高主要是用于配置房产,要重点关注其杠杆率快速提高的问题。
尤其是要通过对房地产的调控,减少家庭部门加杠杆配置房产,让房子回归其居住属性。
就国际经验看,去杆杠的成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也不是单一措施就可以全面解决的,对此需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其次要控制货币量,对金融业务进行规范。
杠杆率快速提高,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也是因为货币超发流动性充足所致,在这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
从这个角度看,去杆杠需要从源头上控制好货币供给量。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控制货币发行规模,管好货币供应的总阀门。
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货币供给方式变化,适当提高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短期借贷便利等流动性管理工具的价格水平,降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央行融资并进行套利的积极性,以控制金融机构负债的总规模。
对于近几年快速发展的金融同业业务,不排除其发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其中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较多,需要通过加强监管减少同业套利空间。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加杠杆也提供了较多的资金,因此我们不仅要管理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也不容忽视。
最后要推动经济发展和融资方式转变。
杠杆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需要用推动经济发展的办法,在发展中予以解决。
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叠加的情况下,既要对经济增长速度有合理预期,也要积极通过创新、加快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稳定经济增长。
要通过国有企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激发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税收制度改革等,提高企业部门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以做大分母的方式降低杠杆率。
要积极促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完善企业破产制度规定,降低企业退出成本。
要规范并完善企业上市管理制度,发展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提供制度支持和市场保障,从而逐步降低对债权融资的依赖。
总之,对于我国杠杆率快速提高、企业部门杠杆率高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去杠杆也要积极稳妥,根据杠杆的实际情况与最新变化,平衡好经济增长和去杠杆之间的矛盾,统筹好各方面都因素,既要控制好资金的供给端,也要调节好资金的需求端,采用多种手段从多方发力,以保障去杠杆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