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呢?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政策。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相对。
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最终,由于六国集团各自心怀鬼胎,时刻把自家利益摆在首位,导致连横的一方取得了胜利。
尽管如此,强大的秦国,也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敢小视六国的合纵,从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强秦吞并六国的野心。
悉滚姿百度百科—合纵连横
二、合纵连横的典故
合纵连横运动是战国中期产生的一种外交策略。
战国中期,诸侯都先后称了王,但这些称王的国家,除宋和中山两国外,都是万乘的大国,其国力与西周时的周王室相当。
这些大国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诸侯,有的甚至是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如三晋的韩、赵、魏)。
它们发展成为"。
万乘"。
的大国,是在不断吞并周围小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小国的消失,大国间的斗争,已不是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而是关系到大国本身的存亡。
较强大的国家力图削弱并逐步吞并较弱一些的国家,较弱一些的国家为自身的生存计,就互相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国家来侵。
抵抗一经失败,又纷纷转向强国以图自保,于是,"。
合众弱以攻一强"。
的"。
合纵"。
策略及"。
事一强以攻众弱"。
的"。
连横"。
策略就应时而提出①,合纵、连横政策的实施,就取代了大国的争霸斗争。
合纵、连横的名称出现较晚,但这一政策的实施始于魏国马陵战败之后。
马陵之战魏军大败,实力已不敌齐国。
魏惠王为避免遭齐、秦夹击的危险,于是接受相国惠施"。
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
的策略③,于是有徐州相王之举②。
① 《战国策·中山策》。
② 《战国策·中山策》。
① 《韩非子·五蠹》。
② 徐中舒:《先秦史论稿》,第253-254 页。
魏国与齐国的关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缓和,但秦国在西边却连续向魏国发起进攻,西边的西河、上郡相继落入秦国之手。
魏国感到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
五国相王"。
之举,企图联合三晋与燕、中山国,来抵御大国的进攻。
就在"。
五国相王"。
的当年(公元前323年),楚国就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去8个邑①。
"。
五国相王"。
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
合纵"。
运动,但仍敌不过楚国,因此魏惠王对"。
合纵"。
政策动摇,接受了张仪"。
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
的政策,任命张仪为相。
主张联合齐、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国,后又到宋国。
惠施的去魏相,是张仪"。
连横"。
政策的胜利。
魏惠王相张仪,是想利用秦国的力量对抗齐、楚的压力。
张仪却是"。
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②,是要魏国投靠秦国。
魏惠王当然不能就范,秦惠王于是生气,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今山西闻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说今山西灵石境)。
这样,张仪的"。
连横"。
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张仪在魏国推销"。
连横"。
政策,公孙衍就出来加以阻拦,要赶走张仪。
于是派人到韩国去把张仪合秦、魏是"。
魏攻南阳,秦攻三川"。
,魏王重用张仪,是"。
欲得韩地"。
的目的告诉了韩国大臣公叔。
公孙衍称,如果韩重用他公孙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并且可以达到"。
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
的目的。
公叔认为此计很好,"。
因委之犀首以为功"。
③,把国事委于公孙衍。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
合纵"。
。
齐国于是"。
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
,燕、赵两国"。
亦以事属犀首"。
,接着楚国也"。
以事因犀首"。
。
魏惠王见4 国属公孙衍以事,"。
亦以事因焉。
犀首遂主天下事,复相魏。
"。
①此即所谓犀首"。
佩五国相印,合纵连横"。
②的一次"。
合纵"。
运动。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代替张仪为魏相国,乃于次年合东方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
联军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
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齐独后。
"。
③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④。
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
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把参加联军的韩、赵、魏3 国军队打得大败,斩杀8 万人,这次"。
合纵"。
攻秦的战争就失败了。
③ 《战国策·魏策-》。
①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②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③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附犀首传。
① 《战国策·魏策一》。
② 《吕氏春秋·开春》高诱注。
③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④ 参加这次联军的据《史记》的《秦本纪》、《楚世家》皆有齐国,《六国年表》无齐参战、故一般认为只有五国,实应有齐参加,应为六国。
公孙衍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
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在李帛打败秦军⑤。
这次六国"。
合纵"。
攻秦,虽以失败告终,它的声势却是十分显赫的。
三、合纵连横读后感400字
合纵连横读后感400字《合纵连横》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
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合纵连横》。
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
由于《合纵连横》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
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
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
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合纵连横》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
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
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
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
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
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
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合纵连横》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
“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
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
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合纵连横》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四、连横合纵是哪些国家
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近现代欧洲所奉行的“大陆均势”有着相似之处。
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
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为随从强国进攻其他弱国。
就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
最初,合纵是弱国联合抗秦,即当时的韩、赵、魏、齐、楚、燕。
连横是秦拉拢弱国中的一部分去攻打其他弱国。
另有说法是,南北联合为纵,东西为横。
合纵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强国兼并,连横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其他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大土地的目的,当时著名的纵横家包括苏秦、张仪和公孙衍。
公孙衍曾于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五、合纵连横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纵横捭阖。
合纵连横(hézòngliánhéng)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相对。
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苏秦合纵攻秦就在齐、秦争斗时,赵国得到发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灭中山国,成为齐、秦争夺土地的对手。
为了对付赵国,公元前毁闹288年,秦昭襄王与齐闵王决定同时称东、西帝,并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三分赵国,约定了出兵日期。
但这一计划被苏秦破坏,苏秦劝齐主动去帝号,用以孤立秦,高余族拉各国反秦,以便乘机灭宋。
齐闵王采纳了这一建议,联名燕、戚弊韩、赵、魏等国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退还所攻占的赵、魏部分土地。
六、合纵连横的故事
合纵连横(hezonglianheng)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公孙衍曾于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
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