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
峨眉山月歌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拆亮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李白代伟大的浪漫友知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好御消,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峨眉山月歌,赏析急?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
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
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
“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
三、峨眉山月歌注音
注音:《峨眉山月歌》唐·李白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yǐng rù píng qiāng jiāng shuǐ liú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yè fā qīng xī xiàng sān xiá ,sī jun1 bú jiàn xià yú zhōu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扩展资料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诗歌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同时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文章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四、峨眉山月歌翻译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的译文:半轮秋月挂在峨眉山前,月亮的影子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全诗描绘了航程中清朗优美的秋夜月景,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乡土的惜别之情。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唐代〕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前两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了诗人行船江上所见之景,江月映在江水中,而诗人正在乘轻舟顺流而下,因此在诗人的眼中,峨眉山月看起来就像是随着江水东流,从此句中可以看到诗人与山月相嬉的情趣,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出川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诗人对峨眉山月的思念,实际上就是对故乡的依恋。
诗人以象征着故乡的山月为友,全诗情感清朗舒畅,即使怀有离乡的愁情,也被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所冲淡。
五、峨眉山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如下: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侍坦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旦闭衣江,模谈裂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六、峨眉山月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国中古诗 , 秋天 , 游历 , 写景地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著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创作背景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著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
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赏析二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
山中多寺观。
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
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
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藉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
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
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
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
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
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
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
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
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
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
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
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
"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
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
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
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
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
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
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
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
"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
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
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
所以。
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
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
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
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
君字即指月。
"(《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
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
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
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
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
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
江上停桡,风景幽绝。
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
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
以象征著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
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
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
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
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
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
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艺苑卮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代·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国中古诗 , 婉约 , 女子 , 闺怨感伤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宋代·梅尧臣《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宋代 : 梅尧臣 古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登山 , 写景抒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代·刘禹锡《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国中古诗 , 秋天悲秋
七、峨眉山月歌,古诗的意思。
意思:高峻的峨眉山前面悬挂着半轮秋天的明月,在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
我在夜间乘船出发要离开清溪去往三峡,想你一面却难以如愿,只得恋恋不舍向渝州进发。
完整诗歌:《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扩展资料诗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诗歌描述了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八、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诗原文及赏析
【原作】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qiānɡ):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 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
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渝州。
【赏析】 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
高悬于峨眉山头的'。
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渝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
“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一团一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
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
一江秋水,载着“半轮”秋月,时缓时急地流动着。
月光如水,水流月也走,既有一种流动的神韵,又有一种宁静的美。
苏轼在《送张嘉州》一诗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诗的前两句就直接引自李白这首诗。
苏轼从小就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江附近,因此他对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体会也自然会深刻于山外之人,可以想象得出,这首诗一定勾起了他关于家乡的很多鲜活明晰的记忆。
因此,“谪仙此语”大概是他最能解了。
“夜发清溪向三峡。
”在天上月光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下,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向三峡顺流而去。
所谓“清溪”,即清溪驿,在青衣江上,今四川犍(qián)为县峨眉山附近。
据记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等都到过清溪驿,并留下一些诗篇和游踪佳话。
这句诗实际上是写了一个过程,即在什么时间,从何地出发,又去往何处。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离故乡渐行渐远,沿岸山重水复,那半轮秋月时隐时现,最后,终于看不见了。
作品写到这里,诗人对家乡的惜别之情和思念之意表现得可谓是跃然纸上,淋一漓尽致了。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思念着你啊,却见不到你了,就让我这样在思念与惆怅中顺流而下,来到渝州。
我们知道,在诗人前行的途中,当然还会有明月相伴的,但峨眉山不可见了,平羌江也不可睹了,昨夜之月已非今夜之月,他乡之月亦非故乡之月,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啊。
借物寄情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
李白的这首《峨眉山月歌》流露于字里行间的都是依恋家乡、思念家乡的深情,从离乡时“峨眉山月半轮秋”的眷恋与不舍,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的无奈与惆怅,表面是写“峨眉山月”,实则是在抒写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应该说“峨眉山月” 在这里只是诗人借以倾吐心绪的一个情感寄托的物件而已,诗人写的是秋月,思的则是故乡。
九、峨眉山月歌的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出蜀途中所作。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